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关注土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两山”共“建”造“福”地——来自八闽大地的绿色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1-03-25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阳春三月,草木蔓发。

  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来到福建。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古厝绿树(2021年3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访生态茶园……总书记的福建之行与绿色、生态高度相关。

  绿色,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突出的亮色。

  这片“绿”,是肉眼可见的高颜值,铺陈在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这片“绿”,更是深入人心的新理念,引领“新福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位于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三通桥(2021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坚持“最花力气”建设生态文明

  徜徉在奇峰竞秀的武夷山水间,在众多的摩崖石刻中,历朝历代护山卫水的条令显得格外醒目。

  好山水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武夷山人世世代代的护卫之功。

  2016年,武夷山被列入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探索共商共管共建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

  福建多山、多水、多绿,发展中绕不开一个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福建省连江县的“海上牧场”(2020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福州郊野公园拍摄的森林步道景观(2021年3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靠改革创新去化解矛盾、寻找答案。

  福建南平建瓯市小松镇,“以水为媒”将8个自然村串联成线,沿途规划休闲农业、特色民宿、生态苗圃等立足好生态的产业,带动“水美经济”蓬勃发展。一度是“空心村”的湖头村,去年村民增收396万元,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湖头村的变化,得益于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体系:优化绿色布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激活绿色价值构建市场化激励体系。

  一片森林有价值几何?福建有独到“算法”:在这里,除了评估林地、林木等实物价值,还会评估其水源涵养、固碳释氧、气候调节、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价值。

   

  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三沙镇闽东渔场,渔船在夕阳余晖中归港(2020年11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福州乌山历史风貌区的绿树及周围的城市景观(2020年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基于对生态价值的深刻认识,福建以“护绿”“用绿”的成效来校正政绩观,为全国探索出了以制度约束扭转“唯GDP论英雄”的宝贵经验。

  “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比地区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等考核分值更高。”福建三明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林大茂说,当地按“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宜”设置考核标准,给粗放发展戴上了“紧箍咒”。

  生态对福建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殷切嘱托:“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久久为功,方有玉成。

  中国工程院去年完成的评估报告认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部署的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创新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福州市晋安区的晋安河河畔生态公园(2021年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福州金牛山公园福道拍摄的森林城市景观(2021年3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高颜值”与“高素质”协同并进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次日,福建首单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约定回购融资项目、2000万元“碳汇贷”在南平顺昌县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福建考察时提出,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一群苍鹭在福建省罗源县碧里乡濂澳村后山树林中栖息(2020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循着“活、优、富、美”的指引,实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条腿走路,类似碳汇交易这样的绿色故事和创新演绎在福建正越来越多。

  有着60多年历史的三明钢铁厂,真金白银、真刀真枪开展环保改造升级,在钢铁产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实现总能耗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厂区从原来的“污染大户”建成了“3A级工业旅游景区”。

  距离市中心仅17公里的红庙岭,曾是福州五城区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度污臭熏天,而随着福州市进入垃圾“零填埋”时代,这里也变成了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生态产业园。

  在龙岩漳平市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里,5万多亩高山茶园和近万株樱花树交相辉映,“红绿配”的独特景观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当地茶产业也迎来了更可持续、更多附加值的发展新阶段。

  绿色发展,考验取舍之道,倒逼产业做“加减法”。

   

  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总装车间,工人在装配生产线作业(2020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以宁德市为例,当地陆续关闭336个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22万吨,投入3.8亿元关闭拆除41座矿山121个矿点、166家石板材企业,“腾笼换鸟”之后,闽东大地崛起了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千亿产业集群,曾经的东南沿海“断裂带”成了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十三五”期间,福建全省GDP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装机比重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4.9%,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

  新征程,再出发。“十四五”发展目标中,福建提出将力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再降10%,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占比超60%,实现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

   

  福建南平建瓯市东峰镇的雷竹种植基地(2020年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春色(2021年3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在闽西山区长汀县,流传着两句截然相反的民谣:曾经是“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现在则是“长汀哪里甜?策武加河田”。

  民谣反映的是当地跨越时空的生态之变。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策武、河田等乡镇是重灾区。而历经30多年持续治山治水,当地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跃升,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原来山上都是光秃秃的,山洪频发,田瘦人穷,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长汀县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傅木清说,现在到处山清水秀,田里每年一季经济作物一季生态水稻,老百姓的腰包也像山林一样丰盛起来了。

  绿色,既是看得见的高颜值,更是摸得着的获得感。

   

  游客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杉大道游览(2020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俞邦村风貌(2020年11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让生态红利落到每户百姓的口袋里,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让常口村在山水画中笑口常开。”在乡亲们面前,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这样宣讲两会精神。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如今的常口村,山上有脐橙,林下种草药,依托绿水青山,这里建起了生态漂流、生态研学、皮划艇训练、森林康养等四大基地,前来参观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张林顺说,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干、有钱赚。

   

  位于福建省龙岩长汀县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曾经的“无价之宝”正在变成有形收入。去年,常口村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村集体收入139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0多倍和40多倍。

  2018年8月,南平顺昌县林农张朝旺将142亩杉木幼林存入森林“生态银行”,一次性获得林木收益33.32万元,待林木采伐后,还能从山林的经济效益中分得三成收益。

  所谓“生态银行”,是指借鉴商业银行模式,将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资产权益集中连片打包,对接绿色产业项目开发运营,实现资源变资产变资本。

  坚持绿色便民、绿色惠民、绿色富民,依靠改革创新建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福建的探索实践再次印证了总书记讲的一个道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福州西湖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2020年5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mtsy/202103/t20210325_2618288.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关注土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关注土地网 gzt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