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关注土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农业农村部就2022年“三夏”生产形势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08-02 来源: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下面,首先请潘文博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 刘均勇]: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2022年“三夏”生产形势有关情况,我们邀请到了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先生,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先生。我们还邀请了一位农民朋友,他是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的一位种粮大户,赵孟辉先生,他们将为我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中央明确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列入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是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收的小麦占口粮的四成,媒体和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心关注。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47.8亿斤,比上年增产28.7亿斤。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在遭遇罕见秋汛后的抗灾夺丰收,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综合分析,今年夏粮生产有几个特点:

  一是夏粮面积稳中有增。夏粮主要包括冬小麦、夏收春小麦、杂粮杂豆等。今年夏粮面积达到3.98亿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其中冬小麦因去年罕见秋汛面积减少101万亩,但西北等地千方百计扩种夏收春小麦177万亩、增幅23%,实现了“以春补冬”。南方地区因地制宜扩大蚕豆、马铃薯等杂粮杂豆62万亩,实现了“以杂补麦”。综合算下来,夏粮面积不减反增,这是夏粮增产的基础。

  二是夏粮单产提高超过预期。今年夏粮亩产达到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其中小麦亩产394.2公斤、提高2.9公斤。这是在夏粮单产连续3年提高的基础上,又创的新高。特别是去年有1.1亿亩冬小麦晚播半个月以上,冬前出苗长势弱,有的是“一根针”,有的甚至是没有出苗的“土里捂”,开春后促弱转壮打出一套组合拳,小麦苗情一天一个样,“立夏”后天气条件好,“一喷三防”等措施落得实,灌浆时间长,小麦粒重又明显增加,防病治虫效果好、大大减轻损失,冬小麦单产没下降反而提高了,我们采取的各项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效果之好、作用之大,很多基层的同志包括一些长期在一线采访的记者朋友们都讲没有想到。夏粮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到64%,这有天帮忙的因素,更有人努力的结果,是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的关键,也充分印证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三是夏收春小麦贡献突出。夏收春小麦也是夏粮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新疆调减次宜区棉花等作物扩种春小麦60多万亩,甘肃复耕撂荒地扩种春小麦40多万亩,宁夏调整作物结构扩种春小麦30多万亩。据统计局发布,今年全国夏收春小麦面积达到962万亩、增加177万亩,增产12.3亿斤,对夏粮增产的贡献达到了43%。

  四是主产省多数增产。我们有11个冬小麦主产省,这11个省千方百计抗涝抢种稳住了面积,多措并举促弱转壮弥补了前期影响,最终有8个省是增产的,有3个省是平产。特别是受秋汛影响大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省产量好于预期。夏粮增产较多的省份主要有安徽、江苏、新疆、甘肃、湖北、宁夏、四川和浙江。

  五是小麦质量明显好于上年。今年小麦灌浆期天气持续晴好、灌浆时间长,籽粒饱满紧实、容重高,今年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防控效果好、收割晾晒及时、小麦品相好、不完善率和霉变率都低,质量是这几年最好的。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主产区二等以上小麦占比超过90%。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据农情调度,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8.5%,比上年又提高1.2个百分点。

  今年我们克服了罕见秋汛、疫情多点散发、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和国际粮食市场大幅波动等困难,夏粮小麦再获丰收,实属不易,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国务院高度重视、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戮力同心共担重任,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攻坚克难辛勤劳动,打赢了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

  “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为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了扎实基础,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为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也为稳定世界粮食市场和全球食品安全作出了中国贡献!

  春争日,夏争时。“三夏”生产除了夏收,还有夏种和夏管。目前,南方早稻收获过三成,双季晚稻已经开始栽插、预计8月上旬结束,夏玉米、夏大豆播种已经落地。总的看,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丰收有个好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抗灾夺丰收,奋战七八九、再战100天,有力有序推进夏季田管,分区分类落实防灾减灾、防病治虫措施,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谢谢。

  [刘均勇]:

  谢谢潘文博司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受去年秋汛影响,有1亿多亩冬小麦晚播,有些甚至在冬前没能出苗,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夏粮还能实现增产呢?有哪些经验对今后粮食生产有借鉴意义?谢谢。

  [潘文博]:

  谢谢你的提问。正如你所说,去年秋播遭遇了罕见的秋汛,冬小麦播种推迟时间之长、晚播面积比例之大,多年不遇。今年夏粮小麦能实现抗灾夺丰收,是主客观因素同向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

  客观上讲,冬小麦播下去后,主产区大部天气比较有利,先是入冬晚又巧遇暖冬,冬季积温多了100-120°C,这样算下来,冬天小麦就多长了一片半的叶子;开春后气温回升快、没有发生“倒春寒”和严重的春旱,利于起身拔节分蘖成穗;到了夏季,土壤底墒充足、早晚温差大、这样利于小麦灌浆;收获的时候,天气持续晴好,小麦脱水快、质量好。这是客观上来讲。

  主观上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夏粮小麦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安徽太和县种粮大户回信祝贺小麦丰收,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粮食生产工作,春节刚过,国务院就提前召开了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国办又印发了《全力以赴保夏粮丰收工作方案》,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比上年增加了155.4亿元,各地各部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力度空前。农业农村系统以背水一战的决心,超常超强的力度攻坚克难,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把各项抗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落得实落得好。在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五个环节,也可以说闯了“五关”。

  第一关,抓抗涝保播。大家知道,去年因涝一度有近1/3的小麦种不下去,各方面都很着急。我部及时开展部级干部包省包片指导督导,制定印发了抗涝抢播的15个专项技术方案和明白纸,指导各地落实“抢播四补”措施,这四补就是“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特别是督促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抓住封冻前的最后窗口期,指导他们能播一亩是一亩,最后即使“土里捂”的,还抢播了148万亩,千方百计把冬小麦面积稳住了。各地反映,今年即使冬前“土里捂”的小麦,后来产量也有八九百斤,这也印证了“地不冻,只管种,种下去就有希望”的农谚。

  第二关,抓促弱转壮。去年受涝重的5个省,冀、鲁、豫加上陕、晋,这5省冬前一二类苗比常年少了22.1个百分点,各方面也十分着急,我们及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苗情的促弱转壮技术预案,精准定位弱苗田块定位到县乡、村组,用大数据精细绘制了1.1亿亩晚播麦、940万亩的“一根针”,还有148万亩“土里捂”的苗情分布图,挂图作业、督战督办。一开春农业农村系统力量就全部压到一线,部里组织100多名机关干部、派出30多个小分队200多名科技人员下沉一线指导服务,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累计派出62.4万人次进村入户,指导1.1亿亩晚播地块普遍施了一次返青肥,促进苗情快速转化升级。到小麦拔节时苗情长势与常年基本相当了。我们4月6日调度,小麦一二类苗的比例达到了87.9%,比冬前提高了17.4个百分点,基本抢回了晚播影响。

  第三关,抓防病治虫。大家知道,今年小麦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为什么说呈多发重发态势呢?去年播种的时候地湿,湿就容易生病,所以我们动手早、动手快,秋播时主产区99%以上实现了种子苞衣或药剂拌种,一开春就组织各地备足药剂药械,组建应急防治队开展防治作业,主产区麦田基本防了1-2遍,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面积比去年减少91%和40%,最终小麦病粒占比基本在0.2%以下,显著低于去年。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都说,麦收时小麦植株从上到下,干净利索,没有由于赤霉病、条锈病或白粉病等其他病带来的“白穗”和“黑穗”。

  第四关,抓“一喷三防”。很多跑一线的媒体朋友都知道,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小麦的“一喷三防”是有灾防灾、无灾增产、吹糠见米的一项技术措施,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下,财政部非常支持,中央财政今年紧急安排16亿元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主产区组建了1.8万个专业服务队,实现喷防作业全覆盖,部分地区喷防两遍以上,有效预防了小麦早衰和“干热风”,河南、山东、河北等主产区灌浆时间普遍多了3天,平均提高千粒重0.45克,理论上讲千粒重每增加1克,单产提高10公斤,仅这一项技术措施就可弥补前期晚播弱苗产量损失30亿斤。而且今年小麦质量也好于常年。

  第五关,抓机械化抢收。麦收时不少地方突发疫情,上海、安徽、河北、河南等地,我们也非常着急,5月上旬部里组织主产省逐个地块对接机手机具,麦收前5天就基本对接到位。麦收期间,农业农村部牵头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派出9位部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分赴主产省,安排人员跟踪机收队伍行程,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地设立了2500多个接待服务站,组建了5400多支应急服务队,帮助什么?有些农户隔离了,家里麦子没人收怎么办?应急服务队帮你收,部省市县都设立了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基本在1个小时内就解决了。今年小麦机收进度快于去年和常年,小麦机收损失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实现了适期收获、颗粒归仓。

  今年夏粮小麦实现抗灾夺丰收,增产28.7亿斤,也再次印证了农谚所说的,“三分在种、七分靠管,只要管好、照样增产”这么一个道理。经验值得总结,概括起来就是:环环紧扣抓得牢,天道酬勤助丰收;今年确实效果好,今后借鉴管长效。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潘司长发言当中我们已经多次听到,您说到科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请问在今年夏粮生产中科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赵广才]:

  谢谢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感谢你对小麦生产中科技贡献的关注。今年小麦生产开局不利、一波三折,前期形势十分严峻,最后有惊无险、丰收在手。我认为,关键的是科学抗灾应对晚播、让农民知道怎么种,科学田管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怎么促,可以说,科技在今年夏粮增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坚持“四补一促”,应对晚播保住了面积。针对去年秋冬种冬小麦大面积晚播的情况,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了“四补一促”的技术方案,这是保住小麦面积的重要技术措施。具体就是:一是科学选种,以种补晚。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指导农户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的影响,缩短生育期,确保小麦正常灌浆和安全成熟。二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就是采用独秆栽培技术,这是实现晚播麦丰产高产的关键措施,依靠增加播量来保证群体,从而达到高产所需要的适宜穗数。三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晚播小麦更要提高播种质量,为出苗创造适宜的环境。今年,各地晚播地块尤其重视提高播种质量,做到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确保苗齐、苗全、苗匀。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引导农户适当施足底肥,满足晚播小麦前期生长发育的需求;尤其重视施用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一促”就是加强田管,以促为主。晚播麦早春管理,需要肥水并进,促进分蘖发生,增加群体,拔节期视情况再进行肥水管理,促进弱苗转化。

  第二,坚持“一条主线,三个服从”,抗湿播种保证了苗全。针对秋汛造成土壤过湿,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落实“一条主线、三个服从”的小麦抗湿播种方案。这是保证小麦出苗整齐、一播全苗的重要技术措施。“一条主线”就是以播期为主线,按照播期的早晚,科学确定品种、播量、施肥量等关键指标。“三个服从”就是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服从质量、播量服从播期。首先,播期要服从墒情,指导农民不要急于整地播种,防止机械碾压土壤,出现土坷垃或破坏耕层。优先做好土壤散墒,当耕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的时候再进行整地播种。其次,播期要服从播种质量。大力推广整地、施肥、播种一体化机械,减少机械进地作业次数,为小麦出苗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还有,播量要服从播期。从以往的经验证明,播期推迟越晚,播量也要相应增加,一般过了适宜播种期以后,每迟播1天亩播量增加1斤左右。但基本苗不宜超过高产所需的穗数。

  第三,坚持“一早四促”,苗情转化奠定了基础。针对冬季苗情普遍偏弱,指导各地做好“一早四促”,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一早”就是要提早管理,把田间管理的时间从起身拔节期提早到返青期,比常年提早了一个月左右,主要就是打“时间差”,为苗情转化赢得主动。“四促”就是划锄增温促早发、镇压保墒促返青、增施磷肥促长根、肥水运筹促转化四条措施,对晚播弱苗进行综合施策,促进小麦长根长叶、分蘖发苗,通过春季的管理来弥补冬前的不足。

  第四,落实“一喷三防”,防灾减灾夺取了丰收。针对中后期病虫和自然灾害,坚决落实“一喷三防”,确保了丰产丰收。“一喷三防”就是在小麦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施用,实现一次喷施达到防早衰、防“干热风”、防病虫的目的,促进籽粒灌浆,这是小麦后期增粒重、提单产和防灾减灾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这也是今年小麦夺取丰收的关键一招,不但提高了小麦的单产水平,也提高了小麦的质量。

  此外,我们也开展了播期试验,课题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三环边上的试验田里,去年10月25日,也就是“霜降”期间播种的小麦,是典型的晚播弱苗,经过我们实收测产,达到每亩地822.5斤;11月16日“立冬”期间和11月26日“小雪”期间播种的小麦,是冬前没有出苗的“土里捂”,今年3月份才出苗,最后也分别打了每亩784.4斤和775.7斤。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小麦三分在种七分靠管,只要管好照样能够增产”。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刚刚潘司长多次提到了咱们去年抢墒播种,一部分苗虽然播下去了,但是冬前没有出苗“土里捂”,这样的情况有140多万亩。请问今年在收获的时候,这部分小麦情况怎么样了?谢谢。

  [潘文博]:

  谢谢你。去年冬小麦播种的时候,由于地太湿,确实有一些地方种不下去,当时真是非常着急。怎么办?面积是产量的基础,为稳住冬小麦面积,我们组织专家进行了紧急会商研判,专家通过多年试验和对今年气象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技术路径,“地不冻、只管种”。根据专家的评估,11月7日“立冬”后我们又组织河北、山西、陕西这三个受秋汛影响重的省抢播了148万亩,就是刚才说的“土里捂”的。这些小麦冬前没有出苗,开春后虽然出了,但是长势还是比较偏弱的,我们也非常担心。到底最后产量怎么样?不能让农民白忙活一场。

  现在从各地实割实打的情况看,经过后期努力,各项增产稳产技术措施都发挥了作用,冬前“土里捂”没出苗的小麦,长势基本后期追回来了,到了4月7、8日的时候,有些地方你看不出来哪些是“土里捂”、“一根针”,哪些是壮苗子。我们算了一下,刚才赵老师说他们那个田块比较小,我去看过打了780多斤。河北、陕西、山西大部分能打八九百斤,还有的田块甚至超过了一千斤,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当时几个专家跟我们讲,过去农业教科书上写“冬前麦子土里捂,来年产量五百五”,就是冬前播下去不出苗,来年产量五百五。今年赵老师的实验地,780多斤。我再给你们举几个例子:山东聊城市茌平区温陈街道玉范村有1400多亩,在12月21日播种,比常年晚了两个月,冬前没有出苗,属于“土里捂”,他采取什么措施呢?采取播后镇压、施返青肥、浇返青水、“一喷三防”,后来又给加了一遍叶面肥,6月16日市农科院实割实测了1.85亩,平均亩产1266斤,这是我今年看到“土里捂”最高的。小麦第一大县河南滑县有个种粮大户叫王付强,700多亩小麦,12月6日播的,也是“土里捂”的,最终亩产1153斤;山西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岭上村冬前“土里捂”的田块,最终产量985斤;河北大名县万堤镇万中村60亩地块,1月6日播的,6月18日实收亩产960斤。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南杨村70亩冬前“土里捂”田块,12月5日播的,实收亩产902斤。还有一些播种更晚的地块,产量也能有六七百斤。

  另外,今年各地创了不少高产典型、高产纪录,媒体上也报道了很多。我给大家举例,安徽涡阳县5.52亩小麦高产田块,亩产1826.2斤,创安徽小麦高产纪录;小麦第一大省河南延津县5.15亩,亩产1814.2斤,创河南小麦高产纪录;山东莱州市10.53亩,亩产1793.2斤,创山东小麦高产纪录;河北邢台南和区50亩,亩产1727.4斤,创河北小麦高产纪录,这些是水浇地,前茬是玉米,后茬播小麦,前茬10月份前后收完玉米种小麦的地块。我再说说江苏,江苏东台市3.99亩,亩产1577.8斤,创江苏稻茬麦高产纪录;山西襄汾县5亩地,亩产1140斤,创旱地麦高产记录,这些地方常年没有任何灌溉条件,就是靠天吃饭的,叫旱地麦,1140斤。旱地麦常年也就搞的六七百斤、七八百斤就不错了。这些多点开花的高产纪录也说明今年小麦增产丰收确实是普遍的现象,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后期努力追了回来,实现了“重灾区少减产、不减产,无灾区多增产”。

  在去年秋种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减产?还能创高产?这既有后期天气总体有利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到位,有力促进了小麦的稳产增产。小麦产量构成是三因素,有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这三个因素乘在一起,就算出了小麦的单产。去年播种时,我们加大了播量,提高了播种剂量,群体保住了,每亩的穗数基本是稳定的;开春后促弱转壮肥水措施跟得上,促进了小麦幼穗分化,每穗的粒数也基本稳住了;小麦灌浆期实施了“一喷三防”全覆盖,粒重明显提高,平均提高了0.45克,这是创高产的关键。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虽然今年的麦收赶上了一些地方突发疫情,但是小麦的跨区机收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甚至我们看到麦收的进度比常年还要快一些,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 王甲云]:

  感谢您对夏收工作的关注。今年“三夏”小麦机收,正值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机收开始前,大家普遍担心农机跨区转运、进村下田受阻,农机手跨区作业意愿降低,很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小麦机收缺机少人,错过小麦适收期,造成粮食损失。应对疫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给小麦机收带来的风险挑战,今年我们会同相关部门,与小麦主产区一起,坚决打通跨区作业的堵点卡点,多措并举,为农机手提供服务,全力保障“三夏”小麦机收顺利进行,为夏粮由丰收在田转化为丰收在手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从实际情况看,今年小麦大规模机收从5月28日全面展开,到6月21日基本结束,共用时25天。全国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5万台,参与跨区作业的有25万台,机具保障充足,跨区转运通畅,收获质量进度得到了保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6省麦收进度普遍快于去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麦主产区机械化抢收的力度空前,其中有连续13天日机收面积超过1000万亩,为赶在连阴雨之前完成大规模机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逐村逐户逐个地块落实机具。今年麦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疫情打乱了长期形成的麦收市场秩序和供需对接关系。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组织各地逐村逐户对接机收作业供需,重点指导黄淮海地区八个省份机具缺口较大的20个县和机具供需紧平衡的285个县,提早采取“外引内调”“对口支援”“先收地区帮后收地区”等方式进行托底保障。在收获前5天,就将作业机具落实到位,通过定户定机定人,确保了每一个麦田有机收,收在适收期,避免农户临时找机用,农机手临时找活干,加快了机收进度。

  二是全方位打通跨区作业的堵点卡点。农业农村部会同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和中石油、中石化等部门单位成立工作专班,联合各地及时打通农机手返乡作业、农机跨区转移、农机配件调运等方面的堵点卡点,开设2600多条绿色通道,2500多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提供优先查验通行、疫情防控、食宿保障、作业信息发布等便利。防疫部门对跨区作业人员一路绿灯,实行“即采即走即追”精准管理和流动核酸检测车“送检到田”等便捷服务,确保疫情防控和麦收作业两不误。麦收期间,农机加油享受优惠,优惠加油金额超过1.4亿元。配合交通运输部门开展联合收割机高速公路转运免费通行,累计免收通行费1.09亿元。

  三是全力做好疫情封管控区应急抢收工作。推动麦收各省以县为单位,建立应急抢收抢种服务队,要求服务能力覆盖到每一个乡镇。各地依托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共组建了5485个应急抢收抢种服务队,开展应急作业服务。例如河南长葛受疫情影响,有50万亩小麦出现收获问题,在基层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应急抢收抢种服务队积极发挥作用,顺利完成麦收任务。另外,今年农业农村部还组织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八省签订了黄淮河地区农机应急抢收抢种作业互助合作协议,建立突发旱涝灾害、极端天气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异常情况下的跨区支援机制,为应对更大范围的灾害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保证这些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麦收期间,农业农村部派出了九个部领导牵头的工作组分赴主产省开展小麦机收专项指导工作。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也派出了麦收工作组,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及时解决麦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下一步,我们将总结推广“三夏”麦收期间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组织好今年的早稻抢收、晚稻抢种和秋粮收获。南方稻区近日将陆续进入双抢大忙,联合收割机通行转运即将迎来小高峰,在此我们提醒跨区作业的机手,注意选择合适的转运车辆,避免超限超载运输,确保便捷安全通行。谢谢。

  [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

  今天发布会现场有一位种粮大户代表,请问这位代表,您上半年种粮收成怎么样?这两年农资价格上涨比较多,今年种小麦赚钱吗?效益怎么样?谢谢。

  [河北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 赵孟辉]:

  大家下午好!我叫赵孟辉,是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永福庄乡永三村的一名农民,目前,我经营土地820亩,种的都是粮食。

  今年小麦从种到收,过程比较曲折,我的心就像“过山车”一样,从忧心到担心到放心,最后是开心。去年7、8月份,我的土地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由于行洪,田间积水一米多深,持续40多天,玉米绝收,“屋漏偏逢连夜雨”,10月份我们当地又连续下了10来天雨,我的820亩土地到处都是积水,眼看小麦播种不下去了,这时候真是非常“忧心”。本来打算放弃这一季,后来我们区农技员专门找到我,针对我的地块制定了实施方案,首先抓紧排水晾晒,10月25日,田间能进大拖拉机时,用大拖拉机深翻了一遍,11月5日开始旋耕备播。越是时间晚了,播种质量越是一点也不能马虎,旋耕了两遍,坷垃大的地方旋耕了三遍;播种量加大到每亩45斤,比平常多了15斤,播种深度3-4公分,用了最好的肥料,小麦品种是师栾02-1。立冬后,11月9日-12日完成了播种。

  虽然种下去了,但我还是不踏实,这时候是“担心”。我们当地有“立冬不倒针,不如土里闷”的说法,就是说小麦冬前刚出苗还没有分蘖的话,太弱,很容易被冻死,还不如在土里捂着。我的小麦立冬才播种,当时预测又是寒冬,师栾02-1不扛冻,麦苗出来后会不会冻死?这时候,农技人员又给我上了一课,我按照农技员的意见,精心管理,技术环节一步也不落下,春季浇了三水,喷洒了速效氮肥,让小麦吃饱喝足,猛劲长。4月底到5月下旬,国家给补贴免费“一喷三防”,我自己又喷了两遍,看着小麦一天一个样,长势越来越好,这个时候我感到松了一口气,“放心”了。

  小麦“一喷三防”效果确实特别特别好,预防了6月初的高温和“干热风”,小麦灌浆期延长,成熟期也推迟,一直到6月19日才收获。我这820亩小麦,共卖了97万斤,平均亩产1180斤,只比去年最高的少了50斤左右。能有这个产量我实在是没有想到。

  今年不仅产量高,小麦价格也好,我种的是强筋麦,每斤卖到1.65元,我算了一本账,刨去地租、种药肥、用工等成本,一亩地纯收入585元,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国家又专门给了补贴,这是我种地这么多年来效益最好的一年,特别“开心”。

  收了小麦,我又响应政府号召,820亩地全部搞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今年雨水勤,大豆玉米长势真喜庆,相信今年秋天又能大丰收。欢迎大家到我那去看看,我请大家吃玉米,吃毛豆。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已经结束,我们注意到,从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小麦机收损失率进一步控制在2%的行业标准之内,请问目前减损措施有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降低小麦的机收损失率?谢谢。

  [王甲云]:

  农业农村部从去年开始将粮食作物机收减损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采取综合措施,努力降低收获损失。去年各地小麦机收损失率比往年普遍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了25亿斤粮食。今年我们一方面持续推进机具装备优化升级,加大力度支持高效低损联合收割机购置应用和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不断增加先进适用机具保有量,提高机收作业整体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坚持抓好关键农时机收减损工作,在巩固去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鼓励各地进一步挖掘机收减损潜力,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今年在推进小麦机收减损上,主要做到“三个全覆盖”:

  一是筑牢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做到机收减损大宣传活动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全覆盖。主流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广泛对机收减损工作要求、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进行了高频次、多角度宣传报道,营造了关注减损、支持减损的浓厚氛围。各地还面向农机手和农户制发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各类短视频、明白纸,传播小麦机收减损歌等民谣,让大家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为提升机手的技能水平和减损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部指导组在地方上看到,有的农户主动将损失率纳入机收作业服务合同,多数机手也能自觉地像收自家地一样精细操作,帮助农户多收粮食。

  二是确保机具机手最佳作业状态,做到机收减损大培训活动对所有持证机手全覆盖。组织各地广泛开展专业农机手培训,通过田间实训和专家巡回指导,让机手熟练掌握联合收割机正确检修保养技术,提高根据作业条件准确调整机具参数的能力,保持最大限度减少收获损失的良好状态。今年“三夏”培训机手和农机修理工共计121.6万人,作业机手规范操作技能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三是树立机收减损榜样标杆,做到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对粮食生产大县全覆盖。各麦收省份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在所有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共举办大比武活动420场,参赛机手5000多人,“不比速度比质量”,涌现出一批“减损之星”,激发了机手的职业荣誉感。通过以赛促训、以赛提技,引领带动广大机手在机收作业中比学赶超。大比武活动现场实测平均损失率在1%以内,有的优秀机手将损失率控制到了0.3%左右。

  以上是我们在机收减损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另外,社会普遍关注机收减损工作,有的想知道机收损失率是怎么测出来的,准不准,在这里我也简单回应一下。我们所讲的机收损失率,就是指一块麦田收获完成以后,联合收割机没有收上来,漏在地里的小麦产量,占这块地总产量的百分比。在实际测算操作中,一般是选取已经收获完毕的地块,收集一个采样区域,在这个采样区域内,漏在地里的所有麦粒进行称重,并折算成一亩面积的损失量后,再结合当地小麦平均亩产,从而计算得出损失率数据。

  从今年监测数据初步汇总分析来看,各主产省监测地块的平均损失率均在2%以内。这个2%是行业标准。有不少乡镇监测点的机收损失率在1%左右,表明各地机收减损效果稳中向好。下一步,我们将季季相连不放松,常态化开展机收减损工作,继续抓好今年早稻和秋粮机收减损巩固挖潜,努力实现颗粒归仓。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今年要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汛期已到,部分地区出现了强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在做好田间管理方面要做好哪些方面工作?谢谢。

  [潘文博]: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我也介绍,夏粮增产了28.7亿斤,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20%多,大头在秋粮,秋粮占75%以上,所以全年粮食重点难点在后头。回到您刚才提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主汛期,即将进入“七下八上”,就是七月下旬、八月上旬防汛抗旱的关键时期。总的看,今年春播以来,农业气象条件还较为有利,主要的气象灾害是华南的洪涝,长江中下游的阴雨寡照,黄淮海、西北和内蒙古中西部的干旱,而且这些灾害发生的区域是局部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影响的程度总体较轻。据农情调度,上半年我们各种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7080万亩左右,比上年增加了2000多万亩,但是比常年少了一半。特别是对粮食和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旱灾,目前没有大面积、大范围发生。可能6月份大家有点感受,6月初夏播开始的时候,黄淮海地区出现了持续高温晴热天气,虽然对夏收有利,但是土壤失墒快,局部出现旱情,影响了夏播进度。但是6月中下旬,有多次降雨过程,补充了土壤的水分,受旱区的旱情基本解除了。我们讲,东边日出西边雨,收了小麦种玉米,正好小麦收完了,雨来了,这时候种玉米。7月初,辽宁、吉林局部强降雨导致农田积水,部分玉米受灾了。这两天,南方出现高温天气,有的达到40多度,局部地区的旱象露头。我们在监测,旱象露头不一定形成旱灾。

  7、8、9这三个月是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灾害、台风易发期和影响重发期。中国气象局预测,盛夏也就是7月和8月,预计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东北和黄淮海、华南这南北两头可能发生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局部可能发生高温干旱,登陆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可能有北上台风,比如,2020年有8号、9号、10号三个台风在北方登陆,所以抗灾夺丰收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环环紧扣、一招不落,全力抓好夏种夏管,确保秋粮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工作上,主要抓好三件事:

  一是突出一个“抢”字,确保双季晚稻面积落地。秋粮面积大部分已经落地了,就差7000多万亩的双季晚稻了。今年降雨天气多,“双抢”时间比较紧,我们指导各地组织机具,抓紧抢收,确保早稻颗粒归仓;加快晚稻的栽插,确保适时栽插、应种尽种。特别是指导“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调度适宜的机具,努力扩大再生稻,力争增一季是一季。

  二是突出一个“促”字,努力提高单产确保安全成熟。继续组织好农业农村部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和科技小分队蹲点驻村,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指导东北地区落实深松铲蹚、科学追肥、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加快生育进程,抢积温促成熟;南方中晚稻产区落实增施穗粒肥、控水晒田等措施;黄淮海和西北夏播区落实增施拔节肥、抗旱浇水、排涝降渍等措施,搭好丰收架子。

  三是突出一个“防”字,抗灾治虫减少损失。密切与气象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完善应对预案,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重点防范洪涝、夏伏旱、高温热害、台风、早霜、寒露风等灾害,实现“龙口夺粮”。同时,我们加强病虫监测预警,筑牢草地贪夜蛾“三区四带”布防,抓好水稻“两迁”害虫,就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跨区联合监测、分区协同治理,组织好统防统治、应急防治、联防联控,实现“虫口夺粮”。谢谢。

  [刘均勇]:

  今天发布会时间比较长,感谢各位媒体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刚才还有一位记者没有提问,一并表示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潘文博司长、王甲云副司长、赵广才研究员和赵孟辉先生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jdhy/zcjd/sjtj/202209/t20220915_32672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关注土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关注土地网 gzt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