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关注土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政焦点 > 正文

让传统村落“生生不息” 巴蜀共护一脉“乡愁”

发布时间:2024-12-10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田园村落的逸兴。

  历经数百年岁月,一座座古色古韵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巴蜀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散布在川渝大地。

  第四届川渝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创新论坛在渝举行。

  如何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和活力?日前,第四届川渝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创新论坛暨“巴山渝水·和美乡村”展在渝举行。川渝两地住建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传统村落保护路径。

  借着此次盛会的东风,一幅巴蜀共护一脉“乡愁”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守护与利用 让矛盾转为融合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为了保护好传统村落,中国从2012年起,便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典型的、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开展保护、调查等工作。

  截至目前,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其中,重庆拥有164个中国传统村落、67个重庆市传统村落,建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100个;四川拥有396个中国传统村落、1165个省级传统村落。川渝两地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名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村落的守护与利用,看似具有一定矛盾性。比如,从守护角度,应最大限度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但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要求、社会生产发展需求,又需要对村落进行改造。

  为此,川渝两地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

  重庆连续5年将传统村落保护写入市委1号文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和文化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来提升村落的整体生活质量。

  四川开展了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统筹安排省级专项财政予以支持;出台了《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制保障;制定了《四川省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一座座传统村落,正在巴蜀大地上“重获新生”。

  坐落在重庆市石柱县光华村西乐组的罗田大院,便是其中之一。建筑始建于1848年,完建于1930年,四周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继承了中国传统土家院落形式。

  2023年,石柱县启动王家乡光华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王家乡委托专业设计团队,完成对罗田大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王家乡党委书记石磊介绍,在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下,罗田大院被列为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通过推进传统建筑(民居)整治、人居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和消防工程,让这座传统村落有了“大变化”,确保了独特珍贵的土家村落得到保护与发展。

  “我们既要守住村落‘原貌、原住、原味’历史风貌,又要催生出‘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村落产业,秉持‘小尺度、渐进式、本土化’的有机更新理念,实现传统居民历史形态与现代化居住需求的有机结合。”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兵建议,应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体”的原则,激发村落发展的经济活力,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的途径。

  “巴山渝水·和美乡村”展现场,展示的重庆巴绣。

  传承与发展 让现代服务传统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特有习俗等,如何传承与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则给出了自己建议。

  在他看来,乡土建筑遗产在人类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当地的实情做改造,也是为了体现地方自豪感的文化要素。在具体手法上应强调传统和现代的结合,通过视觉和触觉、材料与空间,做到让传统更加传统,让现代既有存在感又能服务于传统。

  2022年,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功获评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也为这个问题给出了“酉阳答案”——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

  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腹地的酉阳,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散布着大量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

  当地以传统建筑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为方向,按照“抢救保护、整治提升、融合发展”原则,分类分批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功构建酉中“云端桃源”、酉南“红色桃源”、酉东“风情桃源”、酉西“山水桃源”4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带,各具特色却又抱团合力。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青神县志》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蜀中写了21首诗,这首《峨眉山月歌》极为有名。

  2016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汉阳镇汉阳场社区,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让这座千年小镇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传承着多项精湛的手工技艺,历经100多道工序的传统杆秤、雕刻精美的青神龙头拐杖……一一成为了留住乡愁、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据汉阳镇党委委员、组织宣传统战委员吕婷介绍,未来,汉阳镇还将深入挖掘蚌灯、岷江号子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手工杆秤、龙头拐杖、汉阳花生炒制技艺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集古镇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传统建筑、特色美食、教育研学为一体的传统古村落。

  传统村落,有人气才有活力,要传承与发展,根源还是在人。

  2021年,重庆市便启动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将农村建筑工匠专项培训与行业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体系结合,已培育巴渝传统工匠820名;建立的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培训机制经验,被住建部纳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并在全国推广。

  创新与持续 让数字赋能乡村

  2018年4月,随着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上线,开启了传统村落的“数字化”时代。一栋栋古宅古建、一项项民俗技艺通过线上展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

  重庆在此方面也频频发力,全面启动了164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单馆建设,规划建设51个精品馆、113个标准馆,已建成21个精品馆和84个标准馆,通过声、光、电等实现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功能,让人们能沉浸式体验传统村落的魅力。而如今,又再传来好消息,川渝将携手共建巴蜀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类似数字博物馆等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依托传输网络、计算和存储、感知设备等来实现硬件的支撑,在数据层层面需要进行精准的数据采集、数据清洗、记录和保存,对于数据实时更新以及多元数据的共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高朝暄,对此充满期待。

  他表示,通过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依托物联网、地理信息和知识图谱等应用相关支撑,最终才能实现传统村落数字化的应用。“希望通过这项工作能够真正推动传统村落的智慧化建设管理,实现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查、科学规划决策和资源统筹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更长久。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董莉莉就提出,运用“AI赋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

  董莉莉表示,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际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发现,用脚去丈量、用手去绘制,会存在耗时长、效率低、人力多、成本高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在AI时代如何利用AI去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和节省人力,使得传统村落与保护发展的规划设计更高效,真正能够服务到乡村。”

  川渝山水相依、文脉相通、人文相亲。未来,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两地还将建立川渝乡村建设工匠、传统建筑工匠名录,探索互训互认机制,以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为抓手,共建巴蜀历史文化走廊,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乡愁如故,诚如作家冯骥才曾说的那样——“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同春节一样,保护古村落,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412/t20241209_138718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关注土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关注土地网 gzt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