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关注土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政焦点 > 正文

科技创新提效能

发布时间:2024-12-19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在位于湖北省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一层展厅的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展区,金黄色的高产高蛋白玉米、奶黄色的“华甜玉6号”、黑白相间的“华红糯1号”等玉米展品整齐排列。今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与科研人员亲切交谈,详细了解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种的相关情况。

  “我向总书记介绍,我国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每增加1%,可替代700万吨大豆蛋白。发展高蛋白玉米,可减少大豆进口。”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严建兵激动地说,“总书记对我们的研究很感兴趣,让我们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农业科技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次在湖北考察期间又特别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建功立业。”

  奔涌的创新潮,赋能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新一届农业农村部党组半年来频频部署、密集发力,到科研机构调研、到高校走访,召开科技会议、听企业声音,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加速破题沉疴顽疾,聚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澎湃动力。

  优化整体布局:让科研更有组织,推广更有效率

  农业科技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近年来,在种子、耕地、农机装备、生物安全、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大跨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但是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仍面临不小的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指出,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推动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科研推广机构优势互补,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广明2号”白羽肉鸡培育成功打破国外种源垄断、玉米密植滴灌技术大幅促进玉米增产增效、“中油杂501”冬油菜创造亩产419公斤高产纪录……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背后,凝聚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强大能量。

  科技创新工程是构建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和工作体系的一次大胆革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将全院34个研究所原有的1000多个课题组,优化整合为330个创新团队,建立起以创新团队为创新单元和创新主体的科研组织模式。

  “通过有组织科研,团队全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需要开展科研攻关,跨学科、跨团队的协同创新更为紧密。”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农科院的科研活力不断被激发,科研创新工作捷报频传,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我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800余家,其中省、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占据较大比重。如何推动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科研优势互补?各级科研院所在创新效能提升上如何破题?今年9月,湖南省率先制定出台“大农科院”改革总体方案,在理顺政府与科研机构、省级和市州级农科院的关系上集中发力。

  根据改革方案,湖南将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农科院下属科研单位深度融合、优化重组,形成“大农科院”科研体系。省农科院与市州农科院所在科研上各有侧重,前者重点组织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攻关,后者重点解决特色性产业科技问题。

  “各级单位更加明确自身职责,也更聚焦主责主业。通过重塑体制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部署、全要素统筹,将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

  这些年,各地还通过“科研+推广”融合一体的方式,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效能提升的新路径。浙江省组织深化“三农九方”科技协作项目,通过按需征集、揭榜挂帅、里程碑式考核等遴选机制,搭建从省级专家到基层农技人员、企业主体的联合攻关,实现省市县科技力量“集团军”作战;湖北省十堰市创新组织形式,将市农科院与农技中心合并,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在市级层面上的资源整合,提高了“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效率;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厅院合作”,把县级农科所纳入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重点建设,形成“1(1个省级农科院)+11(11个地市级分院)+58(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三级联动农业科研推广新体系。

  正是通过优化机制、协同合作,打破了过去科研机构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局面,优势资源集中到最关键、最核心、最急需的工作领域,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效益也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激发创新活力:让企业当主体,转化再提速

  企业是科技与应用之间的关键衔接点,是促进“高精尖”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催化剂。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今年9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密集与农业科技企业交流座谈,并召开“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交流会”,鲜明提出: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决策,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在成果验收时更加突出产业应用导向。

  “我们不仅感受到农业农村部问计于企、问计于需的扎实作风,也深刻地意识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参加交流会的企业代表之一,科前生物副总经理洪灯感触颇深,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对于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适应需求进行创新的愿望也最强烈,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有助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端集聚,促进产学研用充分融通。

  为打破国外生物制品垄断,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金梅林院士团队联合成立了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危害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疫病致病机理、诊断技术、防控产品创制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取得新兽药注册证书30项,连续7年在国内非强制免疫猪用疫苗市场排名第一。

  当前,我国涉农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大北农集团在生物饲料、动物育种、动物保健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能为畜牧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极飞科技将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隆平高科在杂交水稻等作物的育种、繁育和推广方面取得了突破成就……

  随着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快速崛起,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依托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成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根据产业发展新形势和企业发展新变化,公布了150家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北京沃德辰龙生物科技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获批“农业农村部蛋肉鸡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吴桂琴告诉记者,实验室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培育了京系列蛋鸡,14年累计推广65亿羽,从种源确保了“蛋筐子”的稳定供应。公司还于2023年6月顺利完成1.65万羽“京红1号”“沃德188”父母代种鸡出口,实现了中国畜禽种业出口“零”的突破。

  除了将实验室直接建在企业里,“院士专家工作室”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企业抢占的新高地。武汉新华扬生物公司是我国酶制剂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积极引进了中国农科院姚斌院士、江南大学陈坚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院士团队,在饲料酶、食品酶、高效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生物技术等方面展开产学研合作,目前已拥有专利230余项,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并出口至欧盟、俄罗斯、墨西哥等20个国家和地区。

  改善创新生态:让资源强汇集,活力再释放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来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不仅在于科研机构、企业主体,更在于将这些机构、企业、创新资本等汇聚在一起,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贯通。

  围绕农业科技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布局建设了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吸引高端科研团队、高科技企业、高水平基金入驻,形成各类创新要素各得其所、融合发展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使各类主体“活起来”,科技成果“用起来”,入驻企业“强起来”。

  在这里,创新就是汇众智、集众力的水到渠成。“农创中心就像一个大‘媒婆’,将科研人员、企业和成果集中,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打造了一个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武汉高农生物园总经理李贝告诉记者,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已有7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落户,先后诞生了全球首张水稻基因组育种芯片、全球第一支试管藕、全国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等近百项国际国内领先成果。

  为解决现代农业产业的重大问题,农业农村部先后认定了优质奶业、棉花产业、渔业装备等5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上千家科研院校、企业参与联盟建设,有效促进了各个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国家棉花产业联盟联合全产业链的208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贸易”的一体化运作机制,致力于打造我国优质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品牌CCIA,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陕西省全力打造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促进四链深度融合的加速器,通过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5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缩短了技术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最新科技成果加速实现转移转化。从2021年启动建设到2023年的3年里,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

  湖北省则在全国率先启动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建立起汇集海量创新资源的“天网”平台,探索出一套“企业点单、平台派单、科研机构接单”的科技转化新模式。截至目前,平台线上入驻企业超过5.1万家,采集创新需求3.2万多项,对接完成8200多项,企业科创对接质效提升明显。

  记者在“天网”平台上了解到,武汉艾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在该平台发布“大豆裂荚基因编辑”等需求后,当月就得到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快速响应,经过三方的紧密对接,4月底顺利完成合作。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还要改进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好农业科研人员潜心科研的软环境。湖南省探索建立以农民实用实惠、农业产业效益、农村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大地评价机制,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上;河南省推行以“岗位制”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机制,通过“双跨单聘”保障科研人员待遇,破除现有事业单位人员跨单位流动的瓶颈障碍;湖北省实施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将归单位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或完成团队,权属比例不低于70%,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畅通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落地的动脉,还需要打通“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全资组建的广东金颖农业科技孵化有限公司,先后推出“A谷五策十条”“中银农科贷‘华南A谷’孵化场景服务方案”“中银农科贷‘华南A谷’科技成果转化场景服务方案”等金融服务方案,积极引导金融活水进入农业科技创新沃土。

  改革风正劲,创新潮更涌。乘着新时代的春风,以改革之火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必将为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动力!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rdtt/202412/t20241211_138808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关注土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关注土地网 gzt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